“三山五园”交互VR线上虚拟展厅,探寻皇家园林群落的前世今生
- 发布者:圆桌3D云展厅平台
- 浏览量:
- 发布时间:2022-09-21 10:03:17
“三山五园”2.5D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是集VR在线展示和传播于一体的线上展览系统;VR线上虚拟展厅以三山五园和外三营为VR展示内容,讲述着北京皇家园林群区域几百年来的兴衰与变迁
前不久,“三山五园”2.5D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正式上线,即将在北京团城演武厅固定陈列展中向社会公众开放。
这也是数字交互技术与多媒体资源的一次完美融合,充分使用图片、文字、动漫、视频等多种多样表现手法,生动有趣彰显了三山五园及外三营皇家园林群落的前世与今生。
一、追古溯今
二、妙笔千山
1、形·步移景异咫尺千里
2、色·江山只此青绿
三、如诗长卷
1、畅春园
2、圆明园
3、圆明园护军营
4、香山·静宜园
5、健锐营
6、万寿山·清漪园
7、玉泉山·静宜园
8、外火器营
扫一扫“三山五园”2.5D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二维码,一起来探寻皇家园林群落的前世与今生!
“三山五园”2.5D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是一款集VR在线展示和传播于一体的线上展览系统。VR线上虚拟展厅以三山五园和外三营为VR在线展示内容,2.5D数字动画为展陈方式,采用了横版、平面视角,在清淡隽永的画风下,讲述着北京皇家园林群区域几百年来的兴衰与变迁。
游客既能通过团城演武厅线下展陈空间一体机浏览,也可以通过线上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积极参与VR线上虚拟展厅游览观光;在触摸、滑动等简单操作下,进入到时空交错的虚拟世界。
接下来,由业内VR线上虚拟展厅资深行家【元宇宙基建狂魔:圆桌3D云展厅平台】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山五园”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探寻皇家园林群落的前世与今生
一、追古溯今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
从古至今,这里便以层峦叠嶂、泉瀑星布,温蕴俊秀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正所谓“三山”,指的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五园”,指的是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自顺治至光绪,“三山五园”是九代帝王的经常居住的地方,帝王们不仅选择在这里日常生活、休养生息,也在这里管理朝政,驻扎在周边的军事机构,尤其是以外三营--圆明园护军营、健锐营、外火器营为首的军事机构则日夜值守,拱卫着西郊皇家园林群的安宁。
数百年来,三山五园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它逐渐从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对外开放为人人可以游览观光的公共场所,如今的“三山五园”,正在创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
二、妙笔千山
1、形·步移景异,咫尺千里
“三山五园”VR线上虚拟展厅的整体设计,是以清代光绪年间(1904年)画师常卯绘制的《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为蓝本,在此基础之上,汲取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的精髓,紧密结合数字动画技术,来展现“三山五园”的宏观布局与建筑特征。
中国画中常用的散点透视,被用来具体表现“三山五园”、“外三营”的天然景观与人工造物、皇家园林与军事设施相辅相成、鳞次栉比的繁华盛景;与西式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中国山水画会根据画面需要,将不同时空中的物象放置于同一画面之上,这一种东方绘画美学特有的技法,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山水长卷,来表现“咫尺千里”的疏阔境界(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VR线上虚拟展厅的主界面上,按箭头所指向左滑动,一幅清朗明媚的山水图轴便会徐徐展开:以“三山五园”和“外三营”的创建时间为序,畅春园、圆明园、圆明园护军营、香山静宜园、健锐营、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外火器营次第显现,每一个景点从其最具标志性的生态景观(如圆明园海晏堂的西洋楼大水法,健锐营的团城演武厅)起始,以文字介绍为主导,摄影、绘画、地图等图片为辅助,间以动画视频,景点与景点之间没有非常明显划分界线,以流水、山石等元素连结贯通。
“三山五园”VR线上虚拟展厅充分利用2.5D动画的视差滚动技术应用,顺利通过近、中、远三个景别图层的不同移动速度(远景最慢,中景次之,近景最快)制造出的视错觉体验,令人产生了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伴随着山水画卷连续不断拓展延伸,鸳鸯、大雁、麻雀、兔子、蝴蝶、花朵、松柏等动、植物也会在画幅的一角焕发出盎然的勃勃生机,或翩然起舞,或随风摇曳。
2、色·江山只此青绿
清代山水画家张庚曾说过:“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
青绿山水画起源于隋唐,有式笔青绿和意笔青绿之分,它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色,设色典雅,气韵生动,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流派。
经过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构图、细节、用色、层次的研究分析以及反反复复的技术实验,“三山五园”VR线上虚拟展厅用别具一格的渲染技术还原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形制与韵味,不管是山石、水纹、花鸟还是亭台楼阁,简约大气中不失细腻沉静,优雅灵动。
设色浓淡的变化,保证了画面整体的协调性,不同纯度、明度的红、黄两色作为点缀,和谐中寻求对比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丰富度与装饰性。
除此之外,“三山五园”VR线上虚拟展厅采用用黄绿渐变的标签,“外三营”用黄红渐变的标签,用来区隔二者有所不同的功能。
三、如诗长卷
线上展览系统主界面可以选择VR线上展厅的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点击某一景点,可以直接跳转到该景段;另一种是在VR线上展厅的主界面按箭头方向向左滑动,依照各景点始建时间顺序次第浏览。
第二种开启方式如同展开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长卷,更有利于游客感受三山五园和外三营的地域全貌。
1、畅春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建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北京大学西校门外稍南,到现在还残存一方界石,上书“畅春园东北界”。
除文字介绍外,王原祁《万寿盛典图》之畅春园大宫门和20世纪初期的畅春园恩佑寺与恩慕寺遗址两张图片分别映照了畅春园的兴与衰。
2、圆明园
雍正二年(1724年)始建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将畅春园以北的空地赐予四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康熙末年开始兴建,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动工。
清廷画师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可以窥见圆明园诸景的盛时风貌,样式房《圆明三园地盘河道全图》则展示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
3、圆明园护军营
雍正二年(1724年)始建
圆明园升级为御园后,为了守卫皇室的安全,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北、东、南侧的郊外地带按照左、右翼的规制布置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形成拱卫之势。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绘制的设色绢本,描绘了二十九岁的乾隆皇帝骑马检阅的雄姿英发;清朝宗室画家、固山贝子弘旿所绘的设色纸本,记录了乾隆二十八年阅武楼阅兵的场景。
4、香山·静宜园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建
香山行宫始建于康熙年间,后乾隆皇帝将整座香山和寺庙、行宫共同打造为一座山地宫苑,并更名为“静宜园”。新中国成立前夕,成为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重要根据地。
军机大臣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的《静宜园图册页》,用写意的笔法描绘了静宜园的大致图景;清代样式房《香山全图》(局部)则显示了香山寺附近的景观设置。
5、健锐营
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建
“健锐云梯营”是清廷常设的特种部队,以静宜园为中心,分左右两翼驻扎在西山脚下。这其中的团城演武厅是清代帝王操练和检阅士兵的主要场所,也是京西外三营中,唯一完整保存了原有校场格局形制的清代皇家武备建筑群。
动画视频《健锐之旅》以历史文献为参考,还原了健锐营建筑分布和官员验收旗营建筑的路线与场景,可以通过“尚书大人”和“参领”的对话,为游客详细讲解了八旗军营、演武厅、印房等场所的旗营风貌,在短短一分钟左右的视频里,呈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健锐营。
6、万寿山·清漪园
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
万寿山·清漪园集佛国仙境、江南名胜、宫廷景致于一身,不仅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推向了新高度,也为北京西北郊的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年间,它更名为“颐和园”,现为三山五园中保存最完好的园林。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和《都畿水利图》都有涉及到清漪园的部分,前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大报恩延寿寺,后者主要从水利的角度出发,诠释了昆明湖对京城生态环境的作用。
7、玉泉山·静明园
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
玉泉山的泉水是三山五园乃至北京城的重要水源。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这里建成了玉泉山行宫,康熙帝先后将其更名为“澄心园”和“静明园”。
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静明十六景”,后经修缮和绿化,现为中央国家机关驻地。
十九世纪末的两张旧影,分别记录了玉泉湖和静明园仁育宫遗址的形象,张若澄所作《燕山八景图册页》之“玉泉趵突”,绘制了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泉眼--“天下第一泉”。
8、外火器营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建
火器营最早设在北京城内,后因安全隐患迁至城外,与健锐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一同形成了“外三营”的格局,但终随清朝灭亡而风流云散。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铁抬枪和铁子母炮图片昭示了当时清廷的火器水准,《颐和园及附近八旗军营布局图》则描绘了外火器营的地理位置和营房规制。
以上是由业内VR线上虚拟展厅资深行家【圆桌3D云展厅平台】为大家介绍的““三山五园”交互式VR线上虚拟展厅,探寻皇家园林群落的前世与今生”,希望大家喜欢!